千慮一得齋OnLine_觀死書齋-Yahoo/Hexun/Blogger/sina/Xuite

觀死書齋暨Spread、和訊博客全文檢索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林占梅〈地震歌〉一起讀懂實境秀 12/ 兩腳圈豚繩索絆-圈豚、徐趨-孫希旦《禮記集解·玉藻》;《漢語大詞典》之誤讀《禮記》原文及鄭玄注文;智慧型...





0:30圈豚
4:00徐趨
1:42:50 1:44:50 2:58:37
蟻走熱鍋方寸亂,兩腳圈豚繩索絆
10:22
疑「圈豚」為「蜷頓」或「蜷遁」「捲遁」之假借。《禮記注疏》原文中,並與「豚」(豬)無涉無關。也就是所謂的注音文。
15:05「章句」=注釋=注解
17:28日人掃描之《禮記注疏》(應即宋刻本)
23:50 孫希旦族子序
24:40 吾書友瑚璉先生
29:00 觀死書齋的由來
29:50簡化字造成的困擾31:22 不識之無(之vs无)
37:40 層面整體動態觀 感念王讚源老師 思想方法訓練38:20《邏輯學的發展》
41:02《禮記今註今譯》3:31:08 3:33:30 3:36:46《大戴禮記今註今譯》

7:00 7:50 24:15 43:34 48:30 3:31:22
孫希旦《禮記集解》:
君與尸行接武,大夫繼武,士中武。【
51:00真按:謂「君與尸行則接武,大夫與尸行則繼武,士與尸行則中武」;乃承前省略也。1:03:55○據後孫氏解,此乃誤解!蓋謂君與尸之步伐為接武,而大夫則繼武,士則中武;並非君、大夫、士隨尸後行步之謂也。】
鄭氏曰:
44:20尊者尚徐。44:30接武,蹈半迹。繼武,迹相及。中武,迹間容迹。52:30【真按:蹈,踏也。蹈半迹,謂君之足跡與尸相接而重疊半跡也。迹相及,謂足跡後者腳尖接著前者(尸)腳跟也。迹間容迹,謂後者腳尖距前者(尸)腳跟的間距為可容下一足跡的距離。】 46:38 52:02孔氏曰:君,謂天子諸侯也。57:00武,迹也。接武者,二足相躡而蹈其半也。57:26【真按:二足,然則乃君、大夫、士自身之左右二足也,非其與尸之步伐也。故曰「尊者尚徐」,則君一步乃接前一步之半,而士乃跨出一足迹之間距者。】1:01:44繼武者,兩足迹相繼也。中猶間也。中武,每徙,1:32:15足間容一足地也。 2:41:50愚謂此謂在君宗廟之中,1:02:50尊、卑行步之法也。君與尸尊,故其行接武,大夫稍卑,故繼武,士又卑,故中武,尊者行徐,1:20:00卑者行疾也。1:23:15
徐趨皆用是,
3:14:10疾趨則欲發,46:20而手足毋移。○1:23:30鄭註:欲或爲「數」。
 鄭氏曰:疾趨,謂直行也,疏、數自若。發,謂起屨也。移之言靡迤也。
1:25:30毋移,欲其直且正。 1:33:25 2:42:33孔氏曰:移,謂靡迤動摇也。 1:27:44 1:42:50 1:48:15 2:42:41愚謂徐趨,徐行也。上言「行」,此言「徐趨」,一也。2:42:52「皆用是」者,言不獨宗廟之中,尊卑行步如上文之所言,凡君臣相與行禮,其徐趨之法,2:44:10皆用是接武、繼武、中武之差,所謂「君行一,臣行二」也。〈聘禮〉:「公當楣再拜,賓三退,負序,而公受玉於中堂與東楹之間。」君接武,大夫繼武之節,於此可見矣。2:46:50疾趨,疾行也。發,起也,謂起踵也。徐趨,舉前曳踵。疾趨,則欲起踵而離地也,1:36:35行疾則手足易動,故欲其無移。1:37:37 2:48:07○凡行步疾徐之節有三:徐曰行,疾曰趨,甚疾曰走。1:48:15此云「徐趨」,卽「行」也,1:40:22 2:52:24下文所謂「圈豚行」也。3:00:20疾趨,卽「趨」與「走」也。「趨」則下文所謂「端行」,「走」則下文所謂「弁行」也。1:51:53若別而言之,1:52:20唯「端行」正名爲「趨」,故曰「行以《肆夏》,趨以《采齊》。」又曰「二節以走,一節以趨。」又曰「父命呼,走而不趨。」〈曲禮〉曰「堂上不趨,執玉不趨。」此皆正指「端行」爲「趨」也。若通而言之,則「行」亦名爲「趨」。1:58:10此云「徐趨」,〈聘禮〉云「將授志趨」是也。「走」亦名爲「趨」,此云「疾趨」,包下「端行」「弁行」是也。1:58:44
圈豚行,不舉足,齊如流。席上亦然。《釋文》:圈,舉遠反,又去阮反。腞,本又作「豚」,同大本反,徐徒困反。
2:00:25 2:01:25《漢語大詞典》「徐步趨行貌」「則衣之齊如水之流矣」蓋本此3:30:19
齊音咨,本又作「𪗋」,同。
2:02:33
鄭氏曰:圈,轉也。豚之言若有所循。
2:02:40 2:24:40 2:36:16不舉足,曳踵則衣之齊如水之流矣。孔子執圭則然。此徐趨也。 2:04:19孔氏曰:圈豚,言曳轉足循地而行也。不舉足,謂足不離地也。2:05:45 3:02:24齊,裳下緝也。足既不舉,3:03:48身又俯折 ,則裳下委地,曳足如水流狀也。3:03:15席上亦然者,言在席上未坐,其行之時,3:13:10亦如是圈豚行,齊如流也。2:07:29
端行,頤霤如矢。弁行,剡剡起屨。《釋文》:弁,皮彦反。剡,以漸反,《字林》因冉反。○鄭註:頤或爲「䨨」。
3:13:47
鄭氏曰:此疾趨也。端,直也。 
3:14:44愚謂端行,謂趨也。趨則張拱端好,故曰「端行」。頤霤,身俯而頭前臨,2:13:16 3:18:10其頤如屋霤之垂也。 如矢,謂行直而不邪曲也。弁行,走也。弁,急也。2:14:27行莫急於走,故曰「弁行」。剡剡,起屨貌。行疾,故見其起屨剡剡然也。〈士相見禮〉曰:「庶人見於君,不爲容,進退走。」2:17:21蓋趨爲容而走不爲容,故但狀其起屨之急疾而已。
執龜、玉,舉前曳踵,
2:18:02蹜蹜如也。《釋文》:3:28:08宿宿,色六反,本或作「蹜」,同。
鄭氏曰:
3:28:47著徐趨之事。孔氏曰:蹜蹜,舉足促狹也。
2:19:45凡行,容愓愓,廟中齊齊,朝廷濟濟翔翔。…(頁832-833)


1:01:05 企畫書
1:19:0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文過飾非
1:20:10 1:47:20「行」臺語
1:41:30孫希旦在林占梅前
2:09:40 弁當=便當 弁=急(應急、急就章)
2:25:00
今按孫希旦《禮記集解》則作「衣」不作「反」,亦自成理據。然此「反」「衣之異文,
2:27:08阮元未校勘而孫氏亦未講,未知何故也。孫氏乃乾隆間人,在阮元前,則阮刻《十三經注疏》時未加採錄,或《集解》乃孫氏「族孫」(書前有序)所輯刊者,故當時尚未易覯也。2:31:45而中華書局此本《禮記集解》之點校者沈嘯寰、王星賢,似亦未察也。
2:53:35 2:54:11
「圈豚行」,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對應下文「端行、弁行」,故點校本孫希旦《禮記集解》亦讀作「圈豚行」,而田博元先生則不加斷句,作「圈豚行不舉足」。
3:03:48
故愚意以為「圈」實為「蜷」之假借也。蜷即折、彎、弓著腰(弓腰曲背)。然則鄭玄「圈,轉也」之轉,
3:05:49乃轉「折」之意;不是打「轉」、「轉」動、「轉」變之轉。所以孫希旦才未辯駁。3:07:48蓋孫氏以「足既不舉」解「豚(遁)」,「身又俯折」以解「圈(蜷)」。知「圈」為身形,「豚(遯、遁、循)」為足部的動作。「豚(遯、遁、循)」可能通「頓」,②單字想複詞 有「頓足」一詞,然「頓」原來是从「頁」,是頭部動作,頓首為其本義,頓足乃以首之頓來形容足之動作罷了。若以足之動作而言,則「遁=循」為其本字、本義。3:12:20(「循=遁」,若「徐=途」)
3:18:10 3:18:50 3:20:00愚謂「頤霤」乃謂「端行」走起來的樣貌,其此樣貌「如矢」,非如孫氏將「頤」讀成科學語言 的「頤」,指頭上之頤也。「頤霤」應如「圈豚」,皆假借之詞或連綿詞也。「頤霤」此音聽起來就有很順滑之感,符合「疾趨」之旨,不若「圈豚」之「循、遁、頓」也。3:23:10若「頤」如孫氏讀,則『頤或爲「䨨」』就不能理解了。「䨨霤」又皆用「雨」部字,必有其聯緜之義矣。【「䨨霤」或「頤霤」。「䨨、頤」疑乃疊韻,。如「臂」之可讀「ㄟ、ㄧ」二韻也。】

3:38:20 3:44:10 3:49:00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3:41:00 3:46:30作者林占梅
3:49:45林占梅(1821~1868),幼名清江,字雪村,號鶴山,又作鶴珊,別號巢松道人。清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父紹賢(1761~1829)經辦臺灣鹽務,為竹塹巨富;3:51:17父祥瑞(1797~1862)早卒【真按:活了六十六虛歲怎麼會早卒?4:15:45還比其子占梅只活了四十八歲久多了吶!】。3:56:06年十四,嘗隨岳父黃驤雲北上京師任職。4:11:05占梅急公好義,3:57:55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捐防雞籠英軍之犯,獲貢生加道銜;4:00:55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捐防八里坌,獲知府即選;道光二十四年(1844),募勇扼守大甲溪,絕嘉、彰各邑漳、泉械鬥蔓延,賞戴花翎;4:04:51咸豐三年(1853),林恭事變,協辦全臺團練,4:05:20捐津米三千石,准簡用浙江道;4:12:00咸豐四年(1854),克復艇匪黃位之亂,加鹽運使銜;同治元年(1860),毀家紓難,協助朝廷平戴潮春事件有功,加布政使銜。4:14:30晚年因林、鄭二家訟事,鬱病而卒4:14:44 4:17:20 4:47:40【真按:才活了四十八歲,愚今年虛歲亦適為四十八也!】。3:46:55 4:18:21 4:29:00占梅擅絲竹4:21:50【真按:即「琴餘」的「琴」也】、書畫、騎射諸藝。4:29:48道光二十九年(1849),構築潛園,雅集詩騷。文酒之盛,冠於北臺。著有《潛園唱和集》二卷、《潛園琴餘草》八卷,其中《潛園唱和集》已佚。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約有詩一千九百餘首,寫作年代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迄同治六年(1867)。4:33:55多詠骨肉親友、園居、遊歷、時事、興懷之作。五言古、近體,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作品風格多樣,4:36:08平易曉暢法白居易,感時憂國似陸放翁,傷感興懷如吳梅村。臺澎道徐宗幹評其詩「和靜清遠、古澹恬逸」、「詩味多琴味」。4:41:51茲據臺灣分館藏《潛園琴餘草》為底本,並參照下列對校本編校:李清河藏《潛園琴餘草》(以下簡稱李本)、4:48:42李清河藏《潛園詩抄》(以下簡稱李抄本)、連雅堂《臺灣詩薈》(以下簡稱薈本)、臺灣文獻叢刊《潛園琴餘草簡編》3:47:35(以下簡稱臺銀本)、《新竹文獻會通訊》(以下簡稱文獻本)、4:49:40 4:50:25陳培桂《淡水廳志》、林維丞《滄海拾遺》、蔡振豐《苑裡志》、鄭鵬雲《師友風義錄》、連橫《臺灣詩乘》、4:53:00王松《臺陽詩話續編》、林欽賜《瀛洲詩集》、賴子清《臺灣詩醇》、曾笑雲《東寧擊缽吟後集》、彭國棟《廣臺灣詩乘》、4:53:21蛻葊老人《大屯山房譚薈》。

3:41:50 3:45:55
地震歌有序(此詩又載李本、李抄本、臺銀本、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李本、李抄本內容與底本有多處差異,茲錄於後:「…
3:42:30老者無策少者難,從此夜眠心不安。東南雖缺地無縫,豈有妖物藏其間。」

3:52:50過急推廣的謬誤

《淡水厅志》
4:49:40 4:50:25
4:56:15林占梅,堑城人,字雪村,林绍贤之孙也。饶于财,性慷慨,好施予,手建潜园,延宾客处其中。当戴逆之变,台北危如累卵,淡水同知秋日觐在彰遇害,堑垣无主。各小夫欲为乱,民心惶惶。占梅与北右游击会商,4:58:42挺身以为己任,出资召募,用计遣散,民赖以安。颇有一发千钧之力。迨台湾道丁曰健由台北登岸,暂住堑城,饷需无几,占梅多方凑集,藉以保守大甲,克复彰城,功加布政使衔。5:02:13卒以集资故被控,且叩阍。同治七年身死,家稍中落,士论惜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