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守真發佈於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具錄如下,以供有心向學者參考:
原對話截圖詳: https://bit.ly/2S3tqyT 以徵信也。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楊景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 凡事起頭難 好的開始,成功的一半!讚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messages notes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我想問:苟為後義而先利,這句的「後」,和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的「後」翻譯解讀為「輕視」,但「後」本身沒有輕視的意義,以上是我的問題 ---- 13:40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用九陽神功試試 您試過的 第7招 13:42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翻譯只當參考,決定不要自己沒想過就去看翻譯,這樣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被他的想法看法左右,為什麼不肯做自己呢?何必靠爸啃老。一般的翻譯都不會告訴您所以然的,您也不會知道他們怎麼理解的。大概只有我這個雷教授會教您。。。 您用第7招試試,後是什麼詞性,再用第9招想想,代回作品上下文後,怎麼理解才正確! 13:44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苟為後義而先利」「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這二句各有幾個「動詞」?第7招 先抓動詞,如果動詞或詞性都沒法兒弄對,當然就讀不懂了,您也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讀不懂的所以然了。感恩感恩 13:45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一句話的靈魂(之窗)就在動詞,就像人的靈魂之窗是在眼神。。。 在文句上就像句眼或文眼 ------- 我會儘量找到正確的解答 ------ 15:31 楊景 老師這是我思考的過程,字不好看請見諒 16:32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圖片 16:32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這裡我看不懂 16:32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其他推的過程是非常正確的! 了不起 如果這是您的考試答案,至少也會加您一倍的分數! 16:3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就是要這種肯自己去思考去推斷的 能力! 16:3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您動詞抓對了 但後來沒講清楚 這個動詞「後」的意思、字義 究竟是什麼? 想想 16:33 楊景 這裡的是我覺得可以套用進去的字 16:3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把名詞或形容詞的後,轉成動詞後 會有什麼意思 16:34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了解了 16:34 楊景 我再想想,謝謝老師指點 16:34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但要盡量去單字想複詞 和「後」字有關聯來推 16:35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您的滯後有後,但應該是「置後」,放在後面吧 滯後成了停滯在後 代回上下文,好像有點不通 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很棒 16:36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其實您推的意思都差不多了,只差是講得不夠清楚明白,讓人看不懂罷 16:38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想想看七星大法的心理和自然(自然vs人文)您已經觸及到了 。這裡的後,原來直觀是空間或時間的後,現在呢?在這段文字中,是七星裡哪一星的「後」義呢?呵呵 您就快達陣了 16:41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已新增新的記事本。 2020.09.28 星期一 10:08 楊景 老師我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拋諸腦後」 10:46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可以,愈來愈逼近了。 想想什麼叫拋諸腦後?有什麼特徵及意義? 10:47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用七星大法各星去想。 是不會不管是空間(忘了發生地點、約定場所……)、時間(忘了時間、準時、守時、赴約) 生理、物質(忘了吃藥……),心理(忘了重要約定、父母叮嚀、歷史教訓、做人處事的道理……)…… 10:47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叫拋諸腦後呢? 10:48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第9招再代回作品上下文,哪一個更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您就知道您這場game正中靶心了沒吧 呵呵 感恩感恩 11:04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日後您想要單字想複詞,可以查查詞典,如《國語辭典》,用單字檢索它會列出所有由此字構成的複詞,碰到熟悉的,不妨像這次「拋諸腦後」一樣去想想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怎麼用,能有什麼含意……多去逼自己想想這些問題,您不但國文程度會有感提升,且對原來以為已熟悉的詞彙甚至單字,會更透辟透徹地認識、瞭解與掌握的 再者,回去看看詞典對該單字的解釋,一般也都會列出相關的複詞作例證的。如您這次既然用了第7招先抓動詞,知道了「後」是動詞,就去看看它在「後」字作動詞時是舉了些什麼例子,這也是個辦法。如此不但熟練了單字想複詞這第2招數,也增廣了一己見聞,即第10招字彙彙的能力,所謂「『十』全大補丸」也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 如下圖: 11:05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圖片 11:06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最後,想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後」,是什麼詞性呢?呵呵。如是類推。對後,相信比您從小學學來的,知道了更多,那才真是知「道」了(如清皇帝批閱奏摺那樣用「知道」二字吶。呵呵。感恩感恩 11:08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圖片 11:1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您再像我們在課堂上討論「者」時的方式(亦已寫在課前預習那word檔中了),想想和「者」字組合的文字特徵是什麼。如「者」前是名詞,則「者=這」,是形容詞或指示代名詞性;而若前面是動詞或形容詞,則是「者=的」,是代名詞,代傳要由上下文來判斷。 同樣地,本來是名詞或形容詞性的「後」,轉品作動詞得,又有什麼特徵? 是不是可以將「後」讀成「以……為後」的意思呢?以「後」字後面接的名詞為後。可見這樣與「後」組成的文句特徵,在「後」的後面會是名詞,作為這個已變成動詞「後」的受詞。是不是這樣呢? 呵呵。感恩感恩。 這才是守「真」、任「真」、認「真」的國文啊,不是中小學囫圇吞棗式的冬烘國文、孔乙己教學吧。感恩感恩。(感恩那位以「孫乙己」數落我的學生菩薩,我才得以溫習魯迅先生也不教,或者也不懂的國文了) 11:16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要背,也要背下那個「者」組合的特徵、和這個「後」等類似的字,由名詞或形容詞、副詞而轉成動詞的特徵,而不是死背那些注釋或翻譯出來的答案,有了原理、定律、特徵,下次要再推算、要再辦案,也才能如名偵探一樣知道從何下手,有什麼跡證、徵兆可徵、可推求、推理了。也才有自己主動破案的一天啊。而不是像柯南的叔叔毛利小五郎那樣,每次只能等著柯南給出的答案,就像咱們的國文教育總是教學生等待人家注釋翻譯出來的答案一樣了。 11:2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如《國語辭典》中舉的例,後楚王,是不是「以楚王為後」呢?可見「後」轉成動詞後,就是以它後面那個受詞(名詞)為後了。即「後」的意思、可讀成「以……為後」也。「……」,就是它這個「後」字在原文中,後面的那些字或詞所組成的名詞(作為「後」這個動詞的受詞)。 再第9招 對錯問題,回到二作: 請循其本 《孟子》的「後義」「後其君」,是不是「後」的後面也是個名詞「義」或「其君」呢?特徵完全符合,對吧。您就知道怎麼破案了!哈哈。知道繳這麼貴的學費是在學什麼別地方學不到的東西了吧。何況,我還是收入最少的那群低階師哩。感恩感恩。不負汝束脩已。 11:24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和您這些論學的問答與討論,我擬貼到課輔系統討論區乃至我的臉書等公諸天下,若您在意,我就不具名。若您不在意,我就具您大名一起昭告天下。這是好事,也是做學生的榜樣,您具名公開應該無妨吧?請您授權。 內容我是一定要公開的,我是不可能只為一個學生菩薩回答也。我還沒那麼大的肚量,獨為一個人打那麼多字,也願您有一樣大的心量,願眾生有緣皆得度脫解透也。感恩感恩。 訂正筆誤: 1.是不會不管……→ 是不是不管…… 叫拋諸腦後呢? 2.字彙彙的能力→字彙詞彙的能力 3.對後,相信比您從小學學來的…… → 對「後」,相信比您從小學學來的…… 4.課前預習該檔,詳: https://bit.ly/2EtP5Nk 或: https://bit.ly/3kMVrqE 5.代傳要由上下文來判斷→代什麼要由上下文來判斷 6.轉品作動詞得,→轉品作動詞後, ====句終==== 12:37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簡言之,孟子這裡「後」,就是名詞+名詞的問題。前面的可能會轉性,如我+爸成了我爸,前面的代名詞(即名詞)「我」也轉成了「形容詞」;而「後義」的「後」,則是轉成了「動詞」。 轉成動詞的非動詞(如名詞、形容詞、副詞等)會有一個特徵,就是讀作「以……為(它自己)」,這個「……」就是它原文後面接的東西。 如「後義」,就是「以義為後」;就如同,「先利」則是「以利為先」一樣。 要背就要記住這個規則,日後才能事半而功倍。 13:03 孫守真oscarsun72maggie 如讀到《論語》、《史記》的「恥之」: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史記·伯夷列傳》。「食之」的「食」,若把它看作原來是名詞(食物)來讀,也是一樣的原理。即「以之為食(物)」也。這裡「之」代的是前文所采的薇。采→採,字形結構換部首(九陽神功第3招)。) 「恥」原為名詞(羞恥)或形容詞(可恥),可它後面的「之」,還是代名詞(即名詞),這樣,這個「恥」就可能要轉讀成動詞「以……為恥」,在這即「以之為恥」。就看這個「之」代的是什麼東西,就知道是以什麼為恥了。(《論語》中是代前文的「巧言令色足恭」及「匿怨而友其人」,即以此數種人格特徵為可恥也;而〈伯夷列傳〉則是代上文的「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這件事。即以此事為可恥也。) 可《孟子》又有一句「恥之於人大矣」,這裡的「恥之」,能照上讀嗎?為什麼不能?又為什麼能?如果不能,是因為這裡的「之」不是代名詞,不是名詞,是語助詞,後位修飾、強調前面的「恥」,猶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者」,是強調前面的名詞,有「這」的意思(注意沒,「者」和「之、這」都是雙聲關係,這是聲音上的表哥原理、表親通假,在「這」的意思上都是一家人)所以孟子這裡的「恥之於人大矣」的意思是,「恥」這個東西,在於人,是很大、很重要的。也可以讀成「恥.之於.人大矣」,那就是斷句(九陽神功第1招)不同的問題了。這時,「之」不作語助詞,而是與「之於」合成了片語或詞組,有「在於」的意思了。其實是只有「於」有「在(於)」的意思,而「之」在此,不過是「於」的前綴,仍是語助也,只是它助的不是前面的「恥」,而是它後面的「於」,如是差別爾。故「斷句」或句讀為讀懂文章的第1步,便是因為如此樞紐與關鍵也。 可是如果依然照「名詞+名詞」的原理來讀這個「恥之」,可不可以呢?問可不可以,不就是在問對不對?那就【對錯問題,回到二作】,用九陽神功第9招來判斷,可不可以讀得通,就知道可不可以那樣讀了。如果讀成「以什麼為耻」這件事在於人身上是很重要的;即一個人判別、分別什麼是可恥的、什麼是不可恥的,是很重要的。代回原文,難道不行嗎?一個人有羞恥心,不就在講這個嗎?如果沒有正確的判斷力,又怎麼說它有羞恥心呢。所以這樣的讀法也是可以的。這時這個「之」,代名詞,就是「什麼」的意思了(即不定代名詞了,不一定代什麼東西)。也就是說「恥之」就是「以之為恥」,也就是「以什麼為恥」(之=什麼)。 就像這樣,一切的對錯皆是由上下文是否講得通、有道理來決定,不是一定只有一種讀法、解法。這就是九陽神功各招能配合得好,便能不拘於一種答案來解讀,更能發現新意含的妙用。 因為您授權了,老師也可以多談些相關的,畢竟不但是和您一個人傳道授業解惑而已。謝謝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