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慮一得齋OnLine_觀死書齋-Yahoo/Hexun/Blogger/sina/Xuite

觀死書齋暨Spread、和訊博客全文檢索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莊子》(莊子(選))一起讀懂實境秀 14/ 顏回曰吾无以進矣…聽止於耳



2:21:03 顏回曰:「0:58 1:46:45 吾无以進矣,1:24:40 敢問其方。」仲尼曰:「 11:291:39:50 齋[《集解》作「齊」,下同。
], 2:16:28 吾將語若[《集解》本作「齊」。]。 12:20 46:37 有心[此「心」字乃今註今譯本所補。亦出自王孝魚點校《集釋》本。
《集釋》《集解》本並無「心」字。]而為之, 51:45 其易邪? 39:07 易之者,暭[今註今譯本作「暤」,《集釋》本同。]天不宜。」 2:31:40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 3:00:51
仲尼曰:「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 3:27:02 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種句式「以」後面的受詞(「用什麼來」的「什麼」)常常是省略的,要由上下文(前後文)來推定。 1:10 這裡省略的,就是下文「敢問其方」的「方」。

1:50
齋,吾將語若
齋,不是顏回的名,而是他老師孔子回答他的「方(法)」 9:00 齋:《莊子集解》本作「齊」
1:03:10 齋 就是後文(四)的「守」。

【…亦易矣, 1:02:40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

齋, 吾 將 語 若
有, 有齋這個方法可以用, 我 會 告訴 你
語:⑦先抓動詞 告訴 音ㄩˋ
若:你 ③字形結構兼音義 聲音變化的關係
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6:10 若 + 匸 = 匿+ 日→ 暱 10:00
「匿、暱」的發音現在還很像「你」,所以用「若」來通假、假借同音錯別字為「你」
「若」和「汝」也是雙聲
∴若→匿=你=汝

8:00 13:00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暭天不宜
有心 而 為 之, 其 易 邪!
有心 而去 做 , 1.這樣那樣的做法
2.大概 ,叫作就是 易 吧! 19:20

②單字想複詞 作為 古文「作=做」,古早時沒有「做」。
之:
1.語助詞,無義
2.代名詞,表任何事
20:49 21:40 易1.有心而為2.容易
1. 有心而為 37:44 莊子肯定我們標上黃色塊、否定的我們標水藍色塊
2:04:00 「易」是與前文「齋」相對反的概念。 36:42 猶(四)「才」與「道」、「學」與「守」的對反概念(聖人之才、聖人之道)
②單字想複詞 22:44 「深耕易耨」的「易」
深耕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易耨
24:02 易:治、治理、整治整理…都是有心、用心去經營的意思
關鍵就在「心」,誰的心?人的心、我的心
∴ 有心就有我,有心就有人,有心就沒有道、沒有了自然
25:30 前面才說要「喪偶喪其耦」「吾喪我」,這裡還「有心」當然不對。所以下文才云「不宜」:
易之者,暭天不宜
天,即道、即自然、天籟的天。
40:45 孔子這裡是勸顏回不要「有心」去求進步!因為「有心去求」是「曍天不宜」的!
2.容易 39:50
課本注釋: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
41:35 有了成心去做事,哪有那麼容易呢? 20:39 40:21
其:豈、難道、哪有
易:容易
沒有「成心」也是要把心放空。
如果讀成「有心去做事,哪有那麼容易呢?」不就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矛盾了嗎?
46:37 47:00 〔一〕心:今本缺「心」字。郭象注:「夫有其心而爲之者,誠未易也。」可知郭本原有「心」字。茲 據《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注文補上(王孝魚點校)。
47:59 〔二〕暤(ㄍㄠ)天不宜:與自然之理不合(阮毓崧說)。 「暤天」,自然(向秀注)。
2:19:50 課本注釋:暭(ㄍㄠ)天不宜:與自然不合。
其讀音應也是抄自今註今譯的
52:32【今譯】
顏囘說:「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問有什麼方法?」
1:24:00
吾无以進矣
我沒有用來可以進步的東西(辦法)了
54:30 56:55 《莊子今註今譯》譯作「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不對!「无以」「進」二詞,陳氏未解! 1:01:04 1:06:10 其他也荒腔走板,根本就沒照《莊子》原文來讀,添太多字,⑤添字還原( 1:17:20 添字卻未還原。見下文標紅色塊處) 又補太多主詞。⑧找對主詞 1:16:30(參詳後論)
顏囘說:「 1:11:46 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問有什麼方法?」 1:07:14 (《莊子今註今譯》頁133)
原文係「吾无以進矣」, 1:12:55 何來「更好的」何來「辦法」?原文是「无以」何來「沒有」? 1:18:25 根本就把原文排列組合重組了嘛!人家是「吾无以進矣」,他改成「吾无更進之法矣」。「敢問其方」一句還勉強可以。用「什麼」解「其」字,都是代名詞,還行;而添了「有」字,也合法。 1:21:00 九陽神功 1:14:00 然而劈頭就說我沒辦法,又說「請問有什麼方法?」,是什麼樣的辦法呢?不是搞得人一頭霧水嗎?不是沒頭公案嗎?「請問有什麼方法?」有什麼方法是要幹什麼呢?方法總是要有對象呀!怎麼可以這樣翻譯呢?真是太不負責任了。不是根本沒讀懂原文,或矇著頭不去讀原文一字一句以求明白確解,還會是什麼緣故才導致這樣呢?

43:36 58:40 1:03:50 1:05:44 課本這段也是抄自《莊子今註今譯》(頁133), 1:06:58 1:12:30 參詳前論:
57:30 1:04:10 1:07:40 1:25:20 孔子說:「 1:39:50 你先齋戒,我再告訴你。你有了成心去做事,那裏有這麼容易呢? 1:31:28 如果你以爲容易,那就不合自然的道理了。」
1:07:52 1:25:50 1:37:55 實在錯得離譜。原文是「齋」,添了主詞「你」 ⑧找對主詞 、「先」⑤添字還原 1:38:40 紅色塊標示等字。 1:27:40 找的主詞,對嗎?添的字合法嗎? 1:40:10 前面在問「『有』什麼方法」( 1:48:10《今譯》語),這裡卻回答「你先齋戒」,又不講方法,還說我再告訴你,合理嗎?且齋戒,豈是一下子可完成,此段故事也沒有分手後持齋後、 1:47:20 再相會、再告訴,而是孔子直接告訴了,根本就不合原文! 1:49:00 這不是矇著頭在幹嗎?且不是說好了「我再告訴你嗎」?怎麼還沒等到顏回齋戒好了,就急著告訴他「你有了成心……」乃至下文一大段的這些「方法」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1:43:18 這就是標準的「硬拗」! 這就好像說了一個謊,還要用更大的謊去圓它。 1:50:27 知之為知之,蓋闕如也之義,損矣!
又,可以把「將」解成「再」嗎?原文「有心而為之」沒有「你」,找的主詞對嗎? 1:44:40 原文也沒有「成」;「有心」和「有成心」並不同!把「其」解成「那裏」,即「豈、難道」;把「易」解成了容易 1:29:10 1:50:55 (郭象注即偏誤)。沒有想到「其」也可以是推測或指示代名詞之義,而「易」可以是「深耕易耨」之「易」。1:31:40 原文是「易之者」,卻添了「如果你」,「易」為容易又轉動詞為「以…為容易」。原文是「暭天不宜」,以「自然的道理」解釋「暭天」, 1:35:00 以「合符合、吻合」解「宜適宜→適→適合」,把原文 ④倒序重組 成了「不宜暭天」。
兒童不宜 ↔ 不宜兒童 這是可以 1:36:25
但重點是他又添了個「那就」,尤其「那」字,就代表前「你以爲容易」。那如果這句「你以爲容易」讀錯了,就全盤皆輸了! 2:05:20 2:06:11
如果你以爲容易 2:06:48 2:14:10 2:24:07 我改學生考卷就會一直給他圈了!
此皆亦自《集釋》注疏而來, 2:14:48 然注疏原並無主詞 ⑧找對主詞 :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皞天之下,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原文顏回是問有什麼方法,這裡孔子但答有什麼方法就好, 2:07:50 2:15:00 幹嘛去揣測顏回或誰「以為」什麼是「容易」的呢?且前文顏回也沒有表示什麼東西他看得很容易,或掉以輕心,以為可以不放在心上。 2:08:20 2:15:40 這裡孔子的答語不就很不投機,不就落空了嗎? 2:09:05 2:17:49
所以應是孔子答以有「齋」這個方法,再告知(故曰「吾語若」)和「齋」這個方法相對反的「易」(有心而為之)這個方法是「曍天不宜」的!這樣不就是針對顏回的問題在回答了嗎? 2:16:28 先提醒他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方法),不要採用(暭天不宜),就是因為這個錯誤的「易」(有心而為之)的方法,才造成你「无以進矣」的窘境。這樣不是才文從字順嗎?

其: 17: 10 19:00
1.代名詞,代前「有心而為之」。
2.大概,推測語氣。

26:54 2:22:40 易之者,暭天不宜
易 之 者, 暭天 不宜
易 這事 ,是 老天 也認為覺得 不該、不對、不義、 2:22:30 不允許、容許的
還刻意去做 任何事 的話 ,是 老天 1:02:12 也認為覺得 不該、不對、不義、不允許、容許的
2:27:44 唯《集解》引蘇輿之說近之,而《莊子今註今譯》卻不錄:
2:26:20 蘇輿云:「易之者,仍師心也。失其初心,是謂違天。」於義亦通。 2:29:30
師心,即「有心而為之」,即「易」也。
28:03
1.指示代名詞,指「易」這件事、這種行為。 32:00 此時「易」為名詞、為主詞。
這個「易之者」的「之」的用法,就像俞樾這句的用法這種句式pattern是一樣的:
「符」之言「合」也
「符」這個字,說的是「合」這個意思。
∴「之」可以作「這個」來這樣解讀。
∵ 「『符』之」 就是 「『符』這個字」
∴ 「易之」 就是「『易』這件事」

2.代名詞, 29:15 代「易」的對象;要去用心做的事。 32:27 此時「易」為動詞,「之」為其受詞。 ⑦先抓動詞 ⑧找對主詞
宜:適宜、適合
宜=義(正義)=誼 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33:15
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翺
暭=皡=皞=昊(《詩經》「昊天罔極」) 1:33:35
③字形結構兼音義 「暭」中有「日」
暭 天 36:20
大 道

2:31:40
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回 之 家 貧
我顏回 的 家裡 貧窮
不飲酒、不茹葷
茹素
茹:吃 2:39:07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對「飲」字,所以可推與飲「食」有關。
2:33:00 葷:辛辣味重的菜,是从「艸艹」部,所以不是「肉」類
顏回家貧,哪吃得起肉? 2:48:51 陶潛貧士常飲酒。
「肉」是「腥」!不是葷!
葷=肉 是以訛傳訛 積非成是 文學語言 的結果。
2:39:00
唯:只是,只有 → 不過 轉折連接詞
回 之 家 貧, 唯 不飲酒、不茹葷 者 數 月 矣
顏回我 的 家 雖然 貧窮, 不過呢 我 不喝酒、不吃葷菜 已經有 數個 月 了
者:可當語助詞讀,也可當「的(情況)」來讀。

2:49:41 2:54:15
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原文: 如 此, 則 可 以 ⑤添字還原 為 齋 乎?
解讀 像 這樣, 就 可以 用 這樣 作為、當作 齋 了嗎?
翻譯 3:00:00 潤色 像 這樣, 就 可以 當作是 齋 了嗎?
以為 文言文法還是要分開讀才好
以(用)……為(是、作、當作、就是…)……
2:55:28 「以」後的受詞常常省略,所以要⑤添字還原 回去
即使剛好用白話可以讀通,恐怕也只是歪打正著,不是正規的真懂。
2:53:05 白話的「可以」就是這樣來的,「以」是虛字,「可」才是實字。因為文言常有「以…為…」的句式,故湊成「以為」來當作白話的語彙。

2:57:53
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是」放在句首的句式,前已論述,詳
「是」在句首 1:47:47 2:58:45
是祭祀之齋,
非心齋也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是 祭祀 之 齋, 非 心齋 也
這 是 祭祝時 的 齋 不 是 心齋 啊
非:1.不;2.不是。 3:00:20
3:01:11
若一志,
无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无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3:06:04
若 一 志
你 要、必須 專一 ⑦先抓動詞 你的 心志
怎麼專一,一在哪裡呢?(一就是專心、專注)就是下文的:
无 聽 之 以 耳
无 ⑤添字還原 以 耳 聽 之④倒序重組
不 要 用 耳朵 聽

而 聽 之 以 心
而 ⑤添字還原 以 心 聽 之④倒序重組
而 要 用 心 聽

④倒序重組 以:用。 3:03:20
无 聽之以耳,→ 毋=勿=不要 以耳聽之→毋=勿=不要用耳朵去聽
而聽之以心;→ 用心去聽(它們)
无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 → 用氣去聽(它們)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3:06:40 可見有「耳、心、氣」三個層級,就猶如「人籟、地籟、天籟」一樣。也知天籟、氣 是最高級。


②單字想複詞 一心一意 全心全意 全部的精神都集就是下文「唯道集虛」的「集」中在「聽之以氣」,這就是「若一志」的目標。只聽「氣」,不要聽別的,就是「一」(專、全)。

无=毋=勿=莫=不要
聽=聞=感知=覺察=知道…
「聽」即(一)天籟中的「聞」,不止於「耳聞」。
3:04:36
1.語助詞 2.代名詞(表聽的東西,是「聽」的受詞)
3:07:34

「氣」和「心、耳」既然是不同的
心、耳 是人、我 所有
所以就可以知道 氣 一定在 人 我 之外的東西 3:09:07
氣 非我 非人的客觀環境、範圍
聽之以氣 就是 齋 就是不「有心而為之」=「无心而為之」
總之 沒有心 沒有我(偶) 喪我 就是 齋 就是 氣(聽之以氣)
比如說 3:11:49
五官會通
天氣熱 就喊熱 就是聽之以耳(皮、皮膚)甚至還喊熱死 聽之以心 因為心怕熱、或煩熱,所以明明科學語言 沒有熱到死,卻要用文學語言 故意講成「熱死」
所以聽之以心或聽之以耳(皮、……五官、感官感受) 3:13:50 就容易被膚淺的感知所局限了、沒辦法突破,當然就「吾无以進矣」。

3:15:03
聽止於耳,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3:18:22
心止於符36。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前二句有兩種解法(有歧義):
1.講耳、心的局限性
2.如何不以耳來聽,如何不用心去聽的做法
1. 耳、心的局限性,所以不能聽之以耳、聽之以心
3:15:25 這裡就講為什麼不能用耳、用心去聽(去感受、去感知、去做決定)
因為耳朵只能聽到它能聽到的東西,如超音波就聽不到
所以有人說「聽止於耳」要改成「耳止於聽」:
〔四〕耳止於聽:今本作「聽止於耳」,爲傳寫誤倒。「耳止於聽」,與下句「心止於符」,正相對文 。成疏:「不著聲塵,止於聽。此釋無聽之以耳也。」可見成本原作「耳止於聽。」今據俞樾之 說改正。
俞樾說:「『聽止於耳』,當作『耳止於聽』,傳寫誤倒也,乃申說無聽之以耳之義。」(《莊子今註今譯》頁130)

3:18:40
句式分析:
這裡此三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氣止於待物 3:20:50
前兩句同式一例,而末句變化一下,實際就是「氣止於物」這一句,但為何不用「止於」?因為是無止境的!「氣」是空「虛」,就好像宇宙太「虛」太「空」天籟…,無邊無際的,故「虛」而待物,沒有一定的對象或固定的模式,可是三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可是第三句更有超越前二句的感覺;這種表達式,是不是就很像:
泠風則小和,
飄風則大和,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可見此為《莊子》文例。 3:20:23 3:22:07
由前也可知道「物」才是最重要的。物 也是「人、我、心」之外的東西,與前「氣」也是「人、我、心」之外的東西。可見「物、氣」二者相應!原來是同一類東西,甚至是同一個東西,而用不同的字來表達或者命名罷了。
物=氣
聽之以氣 = 聽之以物 (不要聽之以人或聽之以自己(我))所以說「氣」是「虛而待物」的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氣 也 者, 虛 而 待 物 者 也
氣 這個東西, 是 虛自己沒有自己、放空自己、喪我、無我… 而能夠去 客觀地,就對方的立場來 看待、接待、對待 外物 的東西 啊
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一段可以說是莊子的認識論或認知論。
要用什麼正確的方法去認識外「物」才能真正精準、客觀、正確地認識它。不要戴著有色的眼鏡!不要有成見。
應用的實例:投資、要做生意、朋友交往、職場、大學…。
七星大法
耳:生理自己主觀感官、感知、好惡、習性(煩惱障)
心:心理心智自己的主觀判斷、知識、經驗(所知障)
氣:客觀、去我化、去自己化、去主觀化
聽止於耳 3:24:00
這裡「聽止於耳」的「聽」與前「聽之以耳」的「聽」,應有歧義(何謂「歧義」?請參考《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語言與人生》)
前面的聽,不是科學語言 耳朵聽覺的聽而已,而是如「新聞」的「聞」一樣,或前文「獨不聞」「未聞」或袁枚〈官癖〉的「聞其事」一樣,是文學語言 的,指一切感知、接收資訊的方式。只不過用「耳聽聞」來借代(借部分代全體)。 3:25:14
這裡的聽,就是 科學語言 了!就是人類的聽覺、聽能(聽的能力)。所以意思是,如果只用我們「聽」的能力,那可聽的東西,就止於耳朵能接受的資訊,耳朵接受不到的,或超過耳朵的,就聽不到,如超音波。 3:26:13
所以不必如有人說要改成「耳止於聽」才一定是對的!
上下文(前後文) ⑤添字還原 聽 止 於 耳 ⑤添字還原
因為 聽覺 只能 受限、
局限於 耳朵 能夠接收到的東西
心止於符

1:54:19
坐忘 隱几而坐 二坐!
忘=嗒焉似喪其耦
1:54:55
敢問其方:方=藥方
毒=藥 藥之=毒之
門之 捫之?

顏回曰:「吾无以進矣。敢問其方。」 1:55:20 1:58:05《疏》顏生三術,一朝頓盡。化衞之道,進趣無方,更請聖師,庶聞妙法。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 1:59:20《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疏》 2:00:40 顏回殷勤致請尼父為說心齊, 2:00:04 但能虛忘,吾當告汝。必有其心為作, 2:03:02 便乖心齊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釋文》曰齊: 2:02:00 本亦作「齋」,同:側皆反;下同。盧文弨曰:今本作「齋」。其易:以鼓反,後皆同。向、崔云:輕易也。易之者,暤天不宜。」 2:03:30 2:13:10《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疏》《爾雅》云:夏曰皓天,言其氣皓汗也。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 2:11:30 皞天之下,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釋文》:暤天:徐:胡老反。向云:暤天,自然也。盧文弨曰:舊本「暤」從「白」,今從注本從「日」。

2:25:50 參考《莊子集解》此處解法 郭象錯就整個骨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