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慮一得齋OnLine_觀死書齋-Yahoo/Hexun/Blogger/sina/Xuite

觀死書齋暨Spread、和訊博客全文檢索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李白〈月下獨酌〉說解




月下獨酌 李白 課本頁118      「月下獨酌 李白」的圖片搜尋結果

中國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孫守真學



本詩其時很多處斷句斷對了就會讀了


暫伴月將影

考你「斷句」的功夫
怎麼斷?
1.  暫伴.月將.
2.  .伴月.將影
3.  暫伴月.將影
4.  ……

先抓動詞
「將」的詞性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伴月
將影

所以,伴,動詞;「將」,也應是動詞
單字想複詞
將軍(帶兵)、「將這個拿給他」、「將人給我帶來」的將
更好的答案或許是——單字想複詞
將就」的將!但「將就」的「將」其實應不是動詞,而是修飾「就」這個動詞怎麼「就」的副詞。其義仍是「將且」「暫且」的意思。猶如「遷就」或「牽就」的「遷、牽」。和這個的「暫」字呼應,卻重複了。只是「將就」這一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這裡為什麼用「暫」又用「將」,且特意用「將」這個動詞,而不用「陪」「傍」等來替換的用意吧。是「將就」的,不是真的「陪」得了、依「傍」得了的。
——所以這裡還是作「動詞」來讀,比較對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但未必比較好。二者配合才能周全其「義」!

還有一個答案,是網上朋友貢獻的靈感,我才想到的,他斷句 讀成:
暫伴.月將影
結果一查,果然「將」還有連接詞「和,與」的意思呢!這對我就是第十個方法 字彙詞彙能力的問題了,我還不知道呢!
不過,怎麼幫助我們記憶與理解「將」有「和,與」的意思呢?其實也不難,就是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因為將有帶在身邊的意思,便有陪伴的意思囉,當然也就是誰「和」誰在一起的意思囉。如我們白話裡也會說「我『帶』他一塊來」,不就是「我『和』他一塊來」「他『陪』我一塊來」嗎?只不過有個主從關係罷了。這個「帶」,就是「將」啊(「將軍」就是「帶兵」啊),就是「陪」啊。
但這樣的讀法,除非 倒序重組,否則會讀成「暫時陪伴月和影子」了,不是他們陪我,而是我陪他們了。這主從就顛倒了啊。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伴」字也活讀啊,是的,只不過還是很彆扭罷了,感覺有點在硬拗吧!除非倒序重組 讀成「暫時有月和影子陪伴著我」,則原句不就給人家改成了「暫.月將影.伴」了?哪有這樣彆扭的句子呢?邏輯就恐怕不太通了。所以這個答案乍看似是合理,實際細嚼分析,還是不太通順的。
或者你也可以倒序重組成「月將影.暫伴(我)」?但仍屬牽強吧。順著能讀懂的,幹嘛硬要給人倒裝呢?畢竟加工過的,就不真實了啊。除非非得加工才讀得懂,那是原文故作倒裝或省略罷。
這裡既然是「舉酒邀明月」當然主是舉酒之人,而陪伴的客是月、影囉,不能邏輯顛倒成李白去陪月、影吧。邏輯的錯誤,就有像「無時無刻」變成「時時刻刻」的危險。犯不得啊!
剛才想了想,「暫伴.月將影」讀成「暫時的陪伴,(有)月和影子」,好像也行,這樣是又添了「有」字了。原文真是這樣省略的話,我們添字還原 當然就可以囉,這樣變成省略的是動詞「有」,而「伴」反而成了名詞「陪伴者」了。「伴」既然成了名詞,則也可倒序重組讀成「暫時(有)月和影的陪伴」,意譯則是「既然還有月和影陪在身旁,(所以要把握時光及時行樂啊)」,好像就很通順了。但此時「暫」的無奈與孤獨,就失色了。
像他這樣的斷句,好處是,與全文都是「2.3」為句較合、較為統一。(即每句5字都是讀2字停頓再讀下3字)但詩人縱筆成詩,或突然故作轉變也難說。而我們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來讀成「1.2.2」,對比著全詩句子「2.3」的結構,反而覺得突兀不自然了。



行樂須及春

及春

單字想複詞
趕得及、來得及的及
及時的及
趁著春天及時行樂

春天科學語言的讀法
美好時光文學語言的讀法
把「春」只當「春天」「春季」(spring)讀,是把它讀呆了,當作科學語言來讀。代回二作 這裡當然不會說只有在「春天」可以行樂,要及時行樂。只要是美好的時光都當及時行樂。且本首詩的當下只是「今夜」「月夜」「月下」。就這一夜,便是「春宵」,「春宵」的「春」也不是春天,只有春天的「宵」(晚上)才叫春宵。這都是拿「春」有的「美好」的特色來作形容、來作運用,猶如用「銀」的「白」的特色來運用形容「銀髮族」一樣。所以,不能把「銀」讀呆了,讀成科學語言的「銀」(自然現象,金屬物質),當然也不能把「春」讀成科學語言的「春天」(自然現象,季節)而已。這些,都是語文詞彙在「自然」與「人文」間的置換應用,要學會,要心領神會。好像我們在講賞析時,教你們一個技巧便是:自然的要想到人文人文的要想到自然,二者要懂得會通,這樣才容易讀懂詩文的意境與其指涉囉


單字想複詞
必須的須;必須,一定要

倒序重組
行樂須及春
須及春行樂
倒序重組完,還要我再翻嗎?
所以,解讀重要啊,優先啊!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斷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添字還原+單字想複詞
「生日快樂」→「(我祝您在)生日(這天都)快樂」
我(在唱)歌(的時候),月(亮就在我身邊)徘徊(不去,陪伴著我)

我(跳)舞(的時候),影(子就在我的身邊跟著)零亂
什麼叫「跟著零亂」,為什麼會「零亂」?
因為
喝了酒,嗨(high)了,瘋狂亂舞亂跳一通,我亂動,影子當然也跟著亂動了。所以說零亂
零,散,零錢的零。
「零亂」就是「散亂」
「化整為零」的零     →單字想複詞






雲漢


一般作「地名」(空間)解(如課本)
如果作「時間」解呢?
空間的「距離」解呢?


添字輔讀法→
相期邈(若,如)雲漢


凌駕。《抱朴子.外篇.尚博》:「廄馬千駟,而騏驥有邈群之價。」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花間一壺酒

添字還原讀法→
(在)花間(有)一壺酒
誰在花間?主詞省略

新年快樂
(我祝您在)新年(要)快樂



獨酌無相親

相親

「相」怎麼讀?
四聲?一聲?
「相親相愛」
什麼意思?

單字想複詞
相親>相親相愛

「不必相送」
「相送」什麼意思?




舉杯邀明月

這大概是最「白話」的一句了。白話與文言,界線在哪?



對影成三人

「新年快樂」,省略主詞
什麼東西「對」著「影子」
    影子、身影…
單字想複詞

對影成三人
對(著)影(子就)成(了)三(個)人(了)
添字還原



月既不解飲

單字想複詞
既→既然
解→了解(解讀,單字想複詞)(翻譯,同義詞)明白→懂得
飲→飲酒、再飲一杯的飲
怎麼知道是酒,不是飲料?
從前後文、上下文來看→往前找!
(花間一壺「酒」)

添字還原

月(亮)既(然)不(了)解飲(酒的樂趣、滋味)

用「人情事理」去推:
不了解、不懂得喝,就不會喝,不會陪李白喝了咩。
所以下一句才接著說,只有影子陪著我喝啊。





影徒隨我身

斷句→單字想複詞
.徒隨我身
不是「影徒.隨我身」

單字想複詞
影→影子、身影、形影不離的影
徒→但,只是、只有,(字形結構兼音義)
單字想複詞
「徒勞無功」、「徒增煩惱」的徒。

身,就是「形影不離」的「形」
單字想複詞→身形(身形魁梧)、身體的身

倒置重組(倒裝)
隨我身
隨我身

添字還原
只有影子跟隨在我身(邊)

隨→跟隨、隨著、伴隨、隨從……

又,如果不倒序重組
則「影隨我身」:
影子只會隨著我的身體動作(學著或模仿我喝酒,沒有自己的意識或主張、動詞等等)
這時「」還是「只」,只不過不再是「只有」,而是「只會」了。這樣,這一句,至少包含二個意思:
1.只剩下影子陪我喝
2.還責怪影子只會跟我喝,我一個動作,他一個動作,像跟屁蟲,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識,真沒意思。

二層意思下,都是講,仍舊沒人真能陪他喝酒啊。所以才有下文「暫伴月將影」,「暫」,姑且暫且、暫時、將就將就罷了。既然沒有能陪我喝,也只好暫時就這樣讓月和影伴著我喝吧。(猶如「退而求其次」,臺語俗諺「沒魚蝦也好」。講過「無「沒「莫「亡……其實是同音字,現今「沉沒」的「沒」還和「莫」同音,和臺語的「無」也音近,幾乎只差聲調不同而已。


李白他不說「陪我喝」或「隨我喝」,為什麼?
為押韻啊。喝不押韻,你不會換個字來用嗎?
所以才去找可以押韻,又可以表意(義)的字。
隨著我身,不就是跟在身邊,我做什麼,他就隨著做什麼嗎?
我既在喝酒,他當然也得在喝啦。所以這裡不用「喝」字,用「身」(隨我身)就可以表達想要表達的「喝」的意思囉。要學這樣的修辭,你的作文才多變化,不要像小孩子一樣,說什麼只會直來直往,不懂得像這樣轉個彎、變個化。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醒時同交歡

添字還原

誰醒?
誰同交歡??
新年快樂,誰在快樂?
把省略的找回來(添字還原)不就成了!

我醒(還未醉倒時),月亮和影子就和我一同「交歡」
同,一同(解讀,單字想複詞),一起(翻譯)

交,交互,互相。單字想複詞
歡,歡樂。單字想複詞
「交互歡樂」就是「在一起歡樂」(翻譯)
「當我們同在一起」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所以
醉的主詞是誰?
分散,又是誰在分散?不就破解(解讀)了!

醉後各分散

為什麼不是醒時分散,反而是醉後分散?
此實則類似「我醉欲眠卿且去」,應係用此典故
本還以為是別人的句子,一查之下,竟是李白自己的。不就中大獎了嗎?!!

所以根本此句就是在呼應這個「醉後各分散」啊!
這種自在,不須計較心機的真誠、「無情遊」,才是他「虛名」「贗禮」何用之心跡啊!南無阿彌陀佛(果然,他的〈月下獨酌〉其四便有「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的名句。)

再進一步再查「我醉欲眠」,沒想到,還是有用典故嘛!且看《國語辭典》
人的自然真率」,毫不虛應做作,不也正昰李白此處何故要「醉後各分散」的「趣味」嗎?(請複習:在講〈馬皮蠶女〉時有討論過何謂「人文趣味、趣味小品」,溫故知新)
這二幀圖畫很好的示現這樣率真的意境: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102/83/1471283_5bff68b8cc8f2d8d9a08dca2c5a93f44.jpg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102/83/1471283_b6809a6eabeb2529247727910ec7f1c4.jpg
但我們要注意,李白這裡的深度,就像我們初來乍讀「醉後各分散」一時摸不著頭緒,摸不著他是自五柳先生陶淵明「城府」中流出的內涵。現在人多如東施效顰,喜歡學古人的一些放蕩,卻沒有他們的根柢,流成虛浮狂誕的末流,就好像古人有學竹林七賢、學禪宗、陽明心學的,愈學愈荒誕下流,就是因為只見表象(skin-deep)沒有深度與蘊厚的內涵所致。所以「我醉欲眠卿且去」如果學得不像,只像鸚鵡模仿,那就會便成不近人情,不講情面,沒有禮貌,倨傲自大的。李白、陶潛所作所為,豈是這種。這樣的人連同時的人都受不了,又怎麼能流芳萬古,令人景仰呢?
要學深度,不要僅如東施效顰,學國文也是如此。如果不學深度,沒有真懂,就會變成天天在用「所以」「於是」「一向」,結果天天不知道「所、以、於、是、一、向」是什麼的膚淺人物了。南無阿彌陀佛

這則解說更是經典,把李白詩句和陶潛此故擺明聯繫起來、指點出來了:
其中「~」這個符號,你們學一下:就是表示「我醉欲眠」這四個字,用這個符號簡略表示這個成語詞條條目的內容。有時候會用「-」表示,如《佩文韻府》等書即是用「-」這樣的體例。

同學們可以看見此間的峰迴路轉,這正是一條學術之路、一條通往真理大道的真實路況啊。

沒想到這一句,因為我們求真的好奇心與企圖心,才不被課本乃至一般注釋、翻譯所約束(鐵幕啊),才發現不但裡頭大有文章,而且竟然正是第十個方法用典的最佳表現呢
你也可以發現怎麼知道是第十個方法用典呢?就要在表面上看得懂,但卻不明白為什麼作者要這麼講、這麼講有什麼深意、用意上去做推測、思維、突破時,用關鍵字去聯想或檢索,就會發現原來,有沒有在用典,有沒有它字面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們再來看看李白這首〈山中與幽人對酌〉詩(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
他的題目叫「山中與幽人對酌」和這裡「月下獨酌」,相似度有多少?至少一個「酌」,又有「人」「陪」,這二個就「激似」了吧?再來,什麼叫「幽人」?隱姓埋名——別忘了「文學語言」:月、影既可化人,「幽人」又豈不可化物呢?幽人,一定是科學語言上的「人」嗎?別又把「銀髮族」的「銀」給忘了。「見山不是山」,見人不是人啊!
那麼,可不能合理懷疑此幽人,還不是月或影嘛?或者科學點,就當真是人吧,所以才能「明朝」「抱琴」來嘛。是嗎?那又是把「琴」只當科學語言的「琴」來看了。一直提醒賞析時,人文的和自然的要懂得會通、交錯、溝通、交流……,這裡的「琴」,還不是主要要講的是樂音,難道是抱一張「素琴」來,這麼幽雅?既然要講的是「銀」的白色、「霜」的白色,而不是「銀」的金屬性,或「霜」的寒冰性,來形容頭髮;則此「琴」講的,重在「樂音、音聲、音樂……」,只要能構成音聲的,胡為不可呢?適所謂「天籟」之音嘛!所以此人未必人,此卿未必人卿,此琴未必人琴。如此看來,和本詩不就太融洽了。影子還能隨我身、舞零亂,這月兒或天地又何不能隨我興,奏天籟呢?如此二詩實則是互為詮釋、互作解釋、互相注解的嘛。只不過這裡只有「兩人」,本詩則是「三人」,總是不是「一人」罷了。
再來「幽人」,即使把它當科學語言讀,它是什麼意思?蘇東坡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的名句(麻煩自己google一下吧),「幽人」在那裡是有指涉「被貶斥之人」的意思。蘇軾作那闋詞時正是被貶黃州吧,我沒記錯的話。這裡「與幽人對酌」,還在「山中」,不在「朝中」。很明顯了嘛。李白是得意還是失意?「隱居山林」,可不一定非得跑去科學的「山林」裡才行啊,都是文學語言。山人就是不在朝當官的人嘛,不是當權的人。反正不是主流派,圈內人,好像您老師我一樣底。^_^
再來,什麼「一杯一杯復一杯」!這種爛句子你不會造嗎?竟然輪到我們大詩仙李太白的手下,成了千古名作?可見白俗的文句不能當淺顯來讀,猶如「醉後各分散」,必有言外之意嘛,才有它的價值。這裡為什麼這麼白,還是為了「真」啊。你老師我的大名「守真」啊。他為了守真、任真,所以故作此態,不造作,直率、直言,用文字的表現形態或形式來反應、來描寫、來映襯他們「對酌」當下的自在「『無情』遊」咩!而且重複得、緊接著,讓人好像喘不過氣來,用這樣的句式、形式來表現給我酒來,其餘免談的無奈。只有酒是實真的,其他的都是多餘的。所以〈月下獨酌〉的第二首才有「愛酒不愧天」的名句啊。天,天然、天真、真實、自然……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旣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爲醒者傳
你看,一句「何必求神仙」,怎麼還會自打嘴巴說「相期(在那)邈雲漢(仙境)」呢?還把雲漢當仙境呢?南無阿彌陀佛。而「真意(淵明句)「勿爲醒者傳」,不就正好回答了為何眾生會誤解「醉後各分散」的「真」意嘛,的旨「趣」嘛。都想歪了,忘了「真」——「守真」「任真」才是王道啊!才是宗旨啊!才是「酒中趣」啊!因為都是「醒者」在解「愛酒」者之詩嘛,當然是讀不懂囉,會會錯意囉。而且這裡用到的「醒」字,很明顯,不是像有些解讀「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的,硬把醉、醒顛倒過來講,什麼「以醉為醒、以醒為醉」的,好像有什麼哲理寓意一樣。這裡醒者就是醒者,就是不喝酒的,不醉酒的。那裡「醒時」也是還沒「醉」時,是沒有疑義的了。
想想我們「得酒中趣」了沒呢?得到了,自然懂得為何是「醉後各分散」,而不是「醒時各分散」了!這就是李白此詩的「趣味」所在啊!(講〈馬皮蠶女〉時討論過何謂「趣味」了,請溫習!)我們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才真「得酒中趣」了呢?
再看其第四首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髙臺。
乘月,對上這首的「月」,乘月即趁月、趁著這月色、月下的「春」時候[5],怎麼還要等到死後成仙再在天上仙境(雲漢)約見呢?而「」、「蓬萊」(仙島),都是成仙、作仙的要件,這裡又說只要喝酒、吃蟹就好,哪裡還要相約在天上仙境再見呢?可見把「雲漢」當成「仙境」這種解讀,應該已可判定是錯誤的對錯問題,回到二作這裡的二作,自然是作者「李白」自己和他的詩作本身囉!


末後迻錄一下老師在粉絲專頁裡的貼文以供參考:
李白〈月下獨酌〉第一首「醉後各分散」
其實,他們都想偏了,我也曾(見所分享原貼文可知);只是我不輕信爾。總覺得怪,好問爾。好像是胡適之先生說的吧:學問正在不疑處置疑,何況其有疑呢?今之學子多不好問,陳陳相因,人云亦云,如何恢復、成就「元好問」的水平呢?
民主時代,懂得上街爭取權益,這等事卻不懂得上街抗議?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和黑箱作業、「國防布」有何兩樣。守真沒別的,金鍼度人爾。我怎麼成就破解的,好像電腦DIY 一樣,也一步一步傳給你聽。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啊!
我不喜寫也不寫學術論文也在於此,可是敝帚自珍,自信內容實質不比所謂一級學術論文貧。眾看官可貨比三家不吃悶虧。要心開意解啊,別再悶了!

為何是「醉後分散」,「醉」了怎麼「分散」?
必有蹊蹺也
在我有所疑惑,又有靈感時(當然還好,我用自己教人的方法、第十個用典,去推)
終於
鍥而不捨
才知道果然還是用典
他們沒想到罷了。憑自己的臆見臆測罷了

我的靈感來自高中補習班思考派數學張耀元先生啟發的「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先抓關鍵字「醉」「分散」
再單字想複詞
想到好像學過、聽過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當然這是個人知識累積出來的,也是第十個方法。參見我國文教學網誌右邊欄所附的圖表)
結果一查,不得了,就是李白自己的句子,這不就中特獎了嗎?(你們自己google一下吧)

本來以為是李白自說自話,那就不算用典了,沒想到好奇下一查「我醉欲眠卿且去」,先是看到此站
「我醉欲眠」竟成了成語了
再查查《國語辭典》,終於,果然:
「我醉欲眠」典出陶潛
而且細看前引之成語詞典「刀」站,它在陶淵明下接著就引出李白此句了嘛!《國語辭典》還沒有呢~


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用此典,不就很明白了。再回頭來看這句為什麼反而是在「醒時同交歡」,醉後就要各分散,不就分外明白了。
原來都是為了「任真」「守真」啊!
還要我再明講嗎?
難怪下句要接「永結『「無情」遊』」了
無情才不會有情感的羈絆,搞一些人情世故禮來禮去的,禮數不周還要被人怪來怪去,猜忌詬病...(代回二作,李白不就醉後得罪了楊貴妃、唐明皇嗎?【好像是高力士才是,或三人行吧。Google一下吧】那時如果可以「醉後各分散」也不見怪,歷史不就又改寫了)
醉了,月沉了,影子也倒了。
月走不拜辭,我不怪。我醉不送月,月也不怪。影子呢?和我一起呼呼大睡,各得其樂,何其任真,何其坦率!這不才通通順順、合情順理嗎?什麼醉時是醒,醒時是醉,又什麼夢啊夢的,都兜圈子去了~想歪了,不是嗎?


無有機心猜來猜
不就正是「我醉欲眠卿且去」
不就是五柳先生我醉欲眠之「此中有意,欲辨已忘言」了嗎?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這應才是為什麼是「醉後各分散」,而不是「醒了各分散」。照常理,醒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要上班,有家室,有別的事,都得分散。可這卻是醉了反而散。醉了怎麼散?醉了也就散了,又有什麼好說的?寫到詩裡不是很小白嗎?....
不就像我剛才說的,我醉倒了,不送月,月趁我醉時離開了(天亮了),我也不怪。這樣,才有弦外音,言外意,有深意,有內涵,為詩才,當詩仙啊,成名作啊!
各走各的,率真直樸,心心相印。不客套,不虛應。沒有人世的虛假,沒有世故的做作...褒孰貶誰,不就很是明白了。詩,沒有深意嗎?那是淺人詩,不會是詩人詩的。
罵人、罵人世、罵人類的世界,不帶一個髒字、怨字、恨字、愁字,不就像我們解讀「青青河邊草」的「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時的領悟,只有人不知,麻木不仁不如枯桑與海水了啊。(參見:https://doc.co/TqBFi9

這樣想想,還有什麼月在天上或什麼醉時是醒、醒時是醉的推想了嗎?
在還沒勘破悟入此中機逗時,我還不是也一樣,囫圇兩可呢。
只不過我不安於被欺,我不甘於混過而已矣

學無止境啊!
學海無涯勤為岸啊!

因此,用典,用了陶潛故事,才是「醉後各分散」的正解才是,也才啟了下句「無情遊」,即率真、直樸的順當啊

雖說詩無達詁,作者已死,然終有優劣深淺,供後人讀者比較,會心之處,豈在遠哉!

餘未盡者,詳我自編的教材講義,一切共享共產,不屑智慧財產
真智慧者,其無量也,豈有涯涘?
今日此見,明又別出,直至無上正等正覺,是真智慧者之源泉也。
故佛教我們,開智慧,離情識。此皆自性本能,無量光壽也!

南無阿彌陀佛




永結無情



「無情」

看看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
1沒有感情。《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總因風伯太無情,以致篙師多失色。」《紅樓夢.第五二回》:「別人去了也罷,麝月秋紋也這樣無情,各自去了。」
2不留情面。如:「翻臉無情」。宋.歐陽修〈漁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詞:「花底一尊誰解勸,增眷戀,東風回晚無情絆。」
3忘情。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4佛教用語。指沒有情識作用的東西。如植物、礦物等。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哪一個才呢?
對錯問題,回到二作


「無」和「忘」有什麼字形結構兼音義的關係呢?有什麼聲音變化、轉變的關係呢?
ㄨ(wu
ㄇ(m
亡忘妄
芒忙盲茫虻邙
無嫵
無(南無、臺語)橅


永,永遠,單字想複詞
永誌不渝、永誌不忘、永誌在心、永不變心的永。
結,結交,締結(聯盟、條約),結下(梁子、不解之緣)……
交,交朋友的交。一直追下去,找複詞,再代回二作
單字想複詞
結,結交、結識的結






相期邈雲漢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⑦先抓動詞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結」是動詞;「期」就可能是動詞
還記得嗎?「游心寓目」的「寓」也是這樣推的!
而且這裡還有相關「字義」呢
「結」就是「期」
結交,就是訂下「約」定嘛!
所以
相期,就是「相約」。

,原是名詞,轉作動詞;和「游心寓目」的「寓」一樣。
陳太丘與友行,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十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期」在白話裡,當然也有作動詞的喔,如「期待」「期望」「預期」「期許」都是。
但都離不開與「日期」有關。有個時間性的。

如果懂了這些,那麼課本的解法:
相約在那高遠的天上仙境再見」就知道它怎麼來的了
只有這樣的解法嗎?就知道可能還有別種解法了。
課本曰:
相約在那高遠的天上仙境再見
它添了什麼?
添了「在」字,「相見」。(當然不止這些)它用添字還原 來解讀原句,是添了「在」「相見」,成了「在……(哪裡)相見」的句式。
但是,可不可以不添「在」,改添「如」呢?
我們心心相印,相互許期,我們的友誼,「如」雲漢一樣的邈長,不變心,不渝呢?
回到二作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前句「永結無情遊」,
就不但只有「永結。無情。遊」一種讀法,
也可以試改讀成「永結。無。情遊(「無」可以通「毋」,「不要、莫」的意思。猶「亟、疾」可以通「急」,是聲訓,同音通假的關係。參見:12。前面講到ㄨ(wu)、ㄇ(m)相通、轉音,即其證。「無、毋」其實與「莫」同音。字形結構兼音義
因為沒有一般人情、情感、情識的交情、交往、交遊,這樣的友誼,才能確保長久,才不會因為各人的情感變了而變質啊。如二個人,還沒發達前,互為知音,一同努力,可是到了長大發達了,或許就看不起或不再和那以前的舊交要好了。這是因為人(的感情)是會變的。有感情就會變。愛,變成不愛的;不愛的,變成相愛的。
杜甫也說「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同學發達了,未必就把老同學再放在眼裡了,有了他發達後的新朋友、新要好,好像陳世美一樣,就要拋棄或輕視糟糠之妻囉。有些人出國留學有成,回來反而不認爹娘、或嫌棄娘親了,成了香蕉人,也是類似的人之情啊。
所以李白和月亮與身影相約,您們不像人一樣,有情感,會變心,希望和您們如今晚這樣,沒有機心、沒有情感的友誼,能夠長長久久;想必和您們這些沒有心機、沒有情感的交朋友,也才有長長久久的可能。如果是這樣,那李白此二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然是有在對世間友誼的針砭了。有幾個人讀出來了呢?所以如果我們不自己用方法去讀,老看人家的翻譯、注釋,又怎麼可能有像老師今天這樣新的讀法與別出心裁的領悟呢?
說過,買了彩券要對獎的;對錯問題,回到二作,我們試回到「」裡的「」來對獎一下、來檢驗一下這樣的答案有沒有可能,會不會是對的,或錯的:
李白在晚年,因為安史之亂時,投奔到永王璘帳下,後來永王李璘造反,李白因此被牽連,想他下場之慘,不會輸給司馬遷。那時的人情冷暖,想必多嚐。再代回二作裡的看看,如果這首作品作在李白遭遇連坐時或後,那麼,老師這樣的讀法或推斷、賞析就愈有可能、也更可能會是「對」的答案了!
再者,即使這篇作品與後來李白遭遇無關,但貫諸李白一生的交游,大概除了杜甫少數寥寥知己,人情冷暖,以他的卓識,還是看得很清楚的。尤其他在唐玄宗、楊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時,必定早諳箇中滋味了。看定人間的友情或情感如此多乖善變,要不是這樣,又何苦、何必落得「獨酌」的下場呢?無怪乎後來也「獨酌」的蘇東坡,要用李白〈把酒問月〉的這個詩意寫成「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了。

所以
相期邈雲漢
應也可讀成
相期邈()雲漢
不必是
相期邈()雲漢
相期()邈雲漢

邈,是極遠的樣子,遠到看不清楚了,所以也有模糊、虛有的含意,猶「邈茫」,即「渺茫」。
也就是沒有盡頭,看不到盡頭。
所以
這個「邈」就是拿來對應前句的「永」字的。「無情」這個抽象的精神狀態,就用「雲漢」這個具象的景致來詮釋、描摹出來了。能夠這樣分「析」,自然懂得欣「賞」,所以叫「賞析」。

看到這裡不但是只有一種、獨尊的讀法,只要是代回二作可以講得通的,都是對的答案,都有其正「義」!本校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使受教者「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這樣的素養,便是「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的前沿預習。能夠如此解讀紙上文本,又如何不能拿去解讀人文文本、人情文本、社會文本呢?還會只有一元專制或二元對立的「鼠輩」思維嗎?(鼠輩,可參《語言與人生》中那老鼠的試驗。參見:123

你看這樣的解答要給幾分呢?
所以考試問答,只寫答案的,為什麼只能得到及格分了;想要高分,要把墨水吐出來,要憑本事啊。這才是個大學——大學特學,才像個大學生,可不是嗎?
還會只領22K嗎?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我不太贊同一般像課本這樣的解法?讀法?
因為就像「春」不會只講春天一樣
把「雲漢」只當作物體的實質(自然現象,天體)存在,這又是只陷入科學語言的認知囉。又忘了文學語言裡「自然」與「人文」的會通,這一常則囉。
而且,既然結下了永不離棄的友誼、盟誓,幹嘛只能「相約在那高遠的天上仙境再見」,不能再像今夜一樣,及春行樂嗎?那何貴於與無情為友交游交遊了呢?還得等我成仙或死後,再相約在那高遠的天上仙境再見。明天不能見、下回獨酌時不能見嗎?這樣還算是好朋友?好像比與「有情」「遊」(為友)還不值吧?又有什麼可貴的,要與「無情」「永結」(同心)呢?
且與前一句也不太搭軋。前面說好要「永結無情遊」了,這裡又得等到成仙或死後,還要在那高遠到不行的銀河才能相見,比那牛郎織女還遙遠、還邈茫、還可憐了,不是嗎?
實在不太合「人情事理」,是這個「二作」對錯問題,回到二作,我才覺得不太妥當的。還不如讀成「相期(我們的「遊」、友誼)(如)雲漢一樣的(邈)遠流長、永誌不渝」還比較妥當哩。眾看官以為如何呢?
前面講抽象,我與無情要結下永遠的盟誓、友誼,這「永遠」是多永、多遠?太抽象啊,不著邊際啊!沒得追究啊!好像我們立契約書,可以立得模模糊糊,不著邊際嗎?當然要講清楚、講明白啊。才好讓人有譜、有個底來依循、來遵照啊。所以後一句就接著拿出具體的事物來比喻、來作補充說明,也作印證:就要像(如)那「雲漢」一樣的「邈」遠、「邈」永啊。
所以應該是「相期邈那、那)雲漢(一樣)」才比較通順合理吧。而不是「相期那)邈(遠的)雲漢」吧。
好像和這月與影的「無情」,締結因緣,並以雲漢為見證、有雲漢為證,這不是才比較合語言、人情的邏輯常理嗎?
在〈虎丘記〉一文最後有一句「有不聽曲此石上者,(下學期要上,見新版課本頁84這個「如月」就像這裡的「邈()雲漢」,是古人愛用的立誓語言。「月」,言下之意是:有月作見證。這裡也是:有雲漢作見證。月與雲漢,如何見證?因為它們不會消失不見、不會避不見人、不會閃躲、不會「人間蒸發」,找不到事主,不會跑掉不負責任,它們永遠「登」在哪裡,不會因什麼緣故而消失、改變,而且,人人見得到,人人看得見,是最客觀的存在、最「無情」——不講情面、討好哪方的旁觀者。今夜立下誓言要永結同心、要「相期」,有雲漢見著、有月兒聽著,哪天不履行這一誓言者,正好有他們這樣的見證者、目擊耳聞的證「人」可以作證。是這個意思。這樣,有「如月」這樣的句式作佐證,我們的解讀不僅更加通順、更為合理,也更多了有力的詮釋與佐證了。上課也提到,真正的科學精神就是要有證據才說話、才相信。參見《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
(老師我目前還沒找到和我解法相似或相同的!)

所以不必人云亦云,不要迷信權威。只要學會解讀的方法,你也可以讀出一片天。代回二作,沒有反證,沒有矛盾,可講的通,都可能是新的發現、新的更適切的答案——甚至因此作了翻案文章也說不定呢!學術也是這樣才能不斷超越與進步的啊。南無阿彌陀佛

此篇實乃〈月下獨酌〉其一,其後尚有三首,今錄于此以便對照證見: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旣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爲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一作時),千花晝如錦。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飮。窮通與脩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辭粟卧首陽,屢空飢顔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髙臺。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就是「我醉欲眠卿且去」、「醉後各分散」,「請勿來見怪」的翻版嗎?「天地」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禮數人情好拘謹的?就「兀然」(直接)去睡「眠」就對啦,不是率真之極致嗎?「不知有吾身」,那還會得罪誰,誰得罪呢?只有那些小人、小心眼、愛計較的「有情」才會吧。所以「此樂」才會「最為甚」啊!「酒酣心自開」,「當代不樂飲」,又怎麼能不小心眠,心能開呢?
這樣一組詩四首讀來,更見通篇主旨不外乎「任真」二字!或「真」之一字!「守真」誠可貴,「任真」獨為難。生命誠可貴,人情價更高,若為任真故,兩者皆可拋。其實才是李太白在這組詩裡所要表達的旨趣吧。別再誤會了,講成什麼孤獨啊、愁苦啊……,是啊,那只是見樹不見林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得其次,未得其要;只得其偏,未得其正;只識其怨,不覺其勸;只知其恨世,不知其諷世;只知消極面,沒見積極面;也就是只打到蒼蠅,沒打到老虎,隔靴搔癢,雷大雨小囉。


李白又有一名作云〈問月〉,更可與此首相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寜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既曰「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唯願」就是「相期」嘛,「期」「願」嘛!「期(望)」「願(望)」嘛!!則很明顯,「相期邈(若)雲漢」或「相期(若)邈雲漢」才更接近李白與月兒的約定(相期)也。希冀每次獨酌,皆有明月相伴,豈只相期在悠邈之銀河、仙境方能再見耶!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既知不可得,還會想「相約在那遙遠的仙境再見」?既「與人相隨」,又何必非得上雲漢、在仙境才能再見耶?「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髙臺」罷!
「寜知曉向雲間沒」不就是「醉後各分散」?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就是我們講的「如月」嗎?「若流水」不就是「醉後失天地」「不知有吾身」「虛名安用哉」嗎?

老師在一開頭備課時,還真把末後這四句看得太輕了。其實全詩的「真」「趣」,應全「趣(趨)」在這末後四句裡!
老師不厭其詳把我怎麼從輕忽到謹慎、從未解到徹悟的過程演示出來了,但願言教身教,能有一二真學好學的後人得霑法益,得度金鍼,不負此助理教授之職。南無阿彌陀佛




[1] 將:共、相偕的意思。
[2] 永結無情遊:承上「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是說月、影都是無情
之物,而與之同遊,所以說是「無情遊」。另有一解:無情,猶「忘
情」,即忘却世俗之情,是說月忘其為月、我忘其為我,永遠結為忘情
的好友。
[3] 相期邈雲漢:此句是說相約在那高遠的天上仙境再見。邈,高遠。雲
漢,銀河,指仙境。
[4] 同學們在用此網頁時要注意他圖中「直書」的中文竟然從左到右,這決定是錯誤的!!可見其人水準;應是受現代文化洗腦後薰習後的成見。中文直書只有從右至左的,所以你的作文、稿紙,都是從右起頭開始寫的。中文的橫書,如題匾額、寫春聯橫批,傳統的,真品的,也決定沒有從左至右的。為什麼?因為中文自古只有從右至左的(甲骨文都如此),橫書或橫批,不過就是一行寫一個字的錯覺罷了。八國聯軍後,承受著腐敗的滿清的餘蔭、照顧,我們民國以來也丟失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兩岸三地在此一家親,早統一),西化、現代化,成了有橫書如英文寫法的中文。當然,以中文方塊字來說,直、橫自相宜,隨你高興,自古還有「迴回」呢!但若沒有一個定法,有時就會出亂子。如交通標識或警示語,如果寫二行,竟然是由左至右,有時一時還看不懂它在寫些什麼,車子就開過去了。我們英明的政府水平,在新建的道路標誌中,往往便有此現象。如省道臺2丙沿路隧道的電子看板皆是,其他新建道路或新設施,恐怕正自不免。沒辦法,很少政府首長是中文畢業的,更甭論其中文程度的好壞了。這都是國文程度低落後浮現的怪現狀。只因大家偏尚囫圇呑棗、好好先生,差不多,夸毗,積非成是也無妨。就像「無時無刻」可以成了「任何時刻」、「時時刻刻」,這樣下去是禍不是福。「必也正名」可不是孔家店的封建迂談,「事不成」便是現世報。所以我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國之計在於文」是有根柢的。萬勿再輕看或當冷門了!當然,此中或許有科技技術上之困難,但也別忘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是主人,不是教人去遷就科技,異化人性。南無阿彌陀佛
[5] 單字想複詞 ,乘人之危、乘勝追擊的



3 則留言:

  1. http://sunschinese.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_12.html

    回覆刪除
  2. 您好,中秋节暨教师节双节快乐呀~
    看到您的解读,茅塞顿开,不知您是否还查看这个网站的信息。想认真学习您的独特解读,但点击您给的链接https://doc.co/pBEnie,无法查看。请问怎么才能看到您的解读呢?谢谢~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s://www.facebook.com/ChineseAndMe/posts/pfbid0iLcpnucLNePxDec4RdKxz7iJtxnov8EBFfL7b4ah9tykcur3ZJmBFs3BUz3f6b7kl?comment_id=1083019092575331&__cft__[0]=AZVxCvGVDp7ZUoyclPC12oMtoO0ctWB-NgHdia4P83uqCRKogYOlWFG979pcJIOxuJdooYNBR6tLLjtFenrOxflCEKdoDCVVlgy7jZZutq79UmFRYeJqisv6HsZQykfnL7jpmzEbRvS6P9u0_Ko7FLoAHVRYG6HWpKO6PB8ExpbyxTC-Wb94W7-cdztu5uGtg8E&__tn__=R]-R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