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許慎〈說文解字敘〉一起讀懂實境秀 4/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故謂之文
36:10 段注:「分理猶文理」
36:54 《漢語大詞典》之誤,「分理」非謂聯繫!
3:20 部=類 8:18 傳=注 皆是換字面爾
14:40 䢒逪=交錯 字形結構換部首 九陽神功第3招
15:45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20:20 者箇=這個 字形結構兼音義
21:35 層面整體動態觀
28:30 長大獨立,不要再靠別人才能懂了。精神的都不嚴選、都不獨立。 29:00 興趣是假的!都可變的。
2:00 文訓逪畫,與彣義別。}}从彡、文,以毛飾畫而成彣彰。會意,「文」亦聲。 3:00 無分切。 3:20 十三部。凡彣之屬皆从彣。●彥:美士有彣,彣作文, 5:02 非是,今正。人所言也。「言、彥」㬪韻。〈釋訓〉曰:美士為彥。郭曰:人所言詠也。 8:18 〈鄭風·傳〉曰:彥士之美稱人所言,故曰彥,有文故从「彣」,〈大學〉彥或作盤,古文假借字。从彣,厂聲。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者也。呼旱切。是彥,魚變切。十四部。
文二 13:00 3:26:00 3:26:50
●文:錯畫也。 14:15 「錯」當作「逪」,逪畫者, 14:40 䢒逪之畫也。〈考工記〉曰:靑與赤謂之文。 17:10 逪畫之一耑也。逪畫者,文之本義;彣彰者,彣之本義;義不同也。 17:50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象交文, 19:35 像兩紋交互也。 20:00 「紋」者「文」之俗字。 21:35 無分切。十三部。凡文之屬皆从文。●斐:分別文也。謂分別之文曰斐。〈衛風〉:有匪君子。傳曰:匪, 23:28 文章皃。〈小雅〉:萋兮斐兮。傳曰:萋斐,文章相錯也。〈考工
25:35 26:18 31:01 分理<>紋理 34:00 課本混濫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7,知分理8之可相別異也, 38:20 初造書契9。39:00 百工以乂10,萬品11以察, 51:30 59:15 1:10:10 蓋取諸夬12。「夬,揚於王庭」13, 1:00:30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 1:07:11 1:10:28 1:29:02 2:33:25 「君子所以施祿及下14, 1:35:47 2:52:30 居德則忌15」也。 2:33:37
倉頡之初作書, 3:24:08 蓋依類16象形, 3:24:22 故謂之文
1:08:10 「王者」的「王」當念「王天下」的「王」。
39:11
百工以乂10,
萬品11以察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乂 44:50 解讀 治理 很好的安排 發展 繁榮 榮景
日新月異 翻譯 47:10
百工:
1.百業、各行各業 43:20 工人、工業的借代格(文學語言)
2.工 臣工 ②單字想複詞
萬品 3:08:21
萬物、各種事物
漢語大詞典: 3:09:18
萬品
猶萬物,萬類。
……
課本注釋11: 3:06:31 3:07:05 3:08:45
萬品:萬物的種類。
察:解讀 觀察 翻譯 認識
49:09 這兩句其實和〈養梟〉「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讀法類似
不能只讀它字面上的意思!
七星大法 它的要表達的意思:
互文見義
百工+萬品=文明、文化
因為有了倉頡發明了文字,所以文明、文化得到了長足(很大)的發展。
蓋取諸夬12。「夬,揚於王庭」13
蓋
51:49 推測(原因、原由)的語助詞
夬
夬卦(前文「八卦」)
藉由夬卦得到的啟示
諸
「之、於」二字的合音
取諸夬
取之於夬 於在句子中間 ④倒序重組
於夬取之
55:00 夬(是)揚於王庭 ⑤添字還原 「是」
揚:⑦先抓動詞 顯揚、發揚…
55:28 揚什麼 ⑧找對主詞 58:40 表哥原理
文明、文化、政治……
揚:類似我們前面提到的發展
王:國王、周王……的王
庭: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廷
王庭:朝廷(科學語言) 文學語言 七星大法 統治、治理…
1:00:40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
言:v. 說 ⑤添字還原 (這就是)說
文者:n.+者 者 有這 的含義 1:01:00
文者:「文」這個東西
宣教明化 1:02:00
宣教明化,解釋「揚於王庭」的「揚」; 1:04:00 就是用「宣、明」來詮釋「揚」字。揚,②單字想複詞 宣揚。
於王者朝廷:「於王庭」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宣教
明化
就是「宣明教化」 ④倒序重組
一如「家喻戶曉」就是「家戶曉喻」
「君子所以施祿及下14,居德則忌15」也。 1:11:08
君子:君子之德風(風行草偃)的君子 在位者、上位者、統治者 1:16:40
君:尹+口
孔子叫「素王」
所以 1:17:15
以:用
所:這個
⑤添字還原 「來」
∴
所以:用這個(來)
「這個」指「文者」 1:20:25 1:29:02 3:21:20
施祿及下:對外(外人)齊家治國平天下
居德則忌:對內(自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3:21:50
層面整體動態觀 3:23:35
居德則忌 1:20:55
居:住
1:22:40
1.不用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則 連接詞 =就
住在德行(有品德),則(知)忌(忌諱。怕懼)小心翼翼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居德(者)則忌 ⑤添字還原 2:30:40
居德=有德 翻譯有德的人就會有所忌諱
居住 有這個房才能居啊 即使只是租,也是在租期中這個房子的使用權是屬於居住的人吧。
1:38:40 2:05:25 2:10:13
沈濂 2:13:20 《懷小編·忌》(卷二) 2:19:20 :
孔鮒《小爾雅》:惎,忌也。《說文·言部》引《周書》曰:上不惎于凶。今《周書》作「爾尚不忌于凶德。」蓋「忌」與「毒」義為近,《夬·象辭》:「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2:08:40 德卽「無怨無德」之「德」,「居德」猶言「居功」。 2:29:40
2.
居德 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則忌 1:24:42
則:動詞 2:31:55 以……為法(則)、效法、守法。循著……規則、法則
則:名詞:法則、規則
德:名詞
忌:名詞
居德:翻譯 修德、修身 3:21:50
則忌:以忌為則(則:動詞)
德:正面、善行、善念
忌:反面、惡行、惡念
1:32:20
分成「德、忌」兩面來說,是作文的技巧,「開、合」中的「開」(分開來講)的行文方式 1:33:10
為什麼這麼做?除了可能為了要人留意正、反兩面的兼顧外(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21:20 就是為了對偶:
施祿及下
居德則忌
四字相對!
1:42:10 1:43:40 1:53:09 找易順鼎《經義莛撞》一書 2:04:13
屈萬里先生《周易集釋初稿》(264頁) 2:17:55 2:29:33 :
◆居德則忌
易順鼎據王注,謂「則忌」應作「明忌」,言應明其禁忌也。說見 1:53:18 《經義莛撞》。
《禮運》: 2:01:25 「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鄭注:「則,當為明。」
《爾雅‧釋詁》:「則,法也。」 3:21:20
課本注釋15 : 2:40:04 2:46:00 3:01:45 3:02:20
居德則忌:居德,修養品德。則忌,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3:01:10 以為當作「明忌」, 3:15:45 宣明法令禁忌。
2:46:00
「則忌」當為「明忌」。王弼《易》作「明忌」, 2:48:25 2:52:10 2:52:30 故說云「居德以明禁」。 2:56:20 2:59:00
2:59:40 若無如願早日往生,則晚年應可全力在將齋藏掃描以饗天下後學,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42:20 2:44:50 版本3: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3:16:50 3:17:42
如果要解作「明忌」的話,也應是指「明白忌諱、禁忌」,而不只是「迷信」而已。知其所以然,不會無明地去畏懼。無知是最大的恐懼。
倉頡之初作書 2:34:30
對應前文: 上下文(前後文)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7,知分理8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9。
之:語助詞,無義
2:36:45 3:14:15 蓋依類16象形,故謂之文
蓋,即前文「蓋取諸夬」的蓋。
2:38:00
依類象形 ⑤添字還原 ⑧找對主詞
類:〈蘭亭集序〉「品類」(俯察品類之盛) 3:06:10
類=品=物( 3:11:20 前文「萬品」=「萬物」=「萬類」)
課本注釋16: 2:39:47 3:06:06
16 類:包含物類與事類。2:41:24 3:12:28 3:13:11
3:14:15 類,就似前文提到的「分理」。分、類
依類象形
依物(去)象形
象:動詞,模仿(它的形象)
3:24:33
故 謂 之 文
所以 叫 它 文
它是指依類象形之字;這種字,叫作「文」。
文:段注本: 3:27:00
文:錯畫也。「錯」當作「逪」,逪畫者,䢒逪之畫也。〈考工記〉曰:靑與赤謂之文。逪畫之一耑也。逪畫者,文之本義;彣彰者,彣之本義;義不同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象交文,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無分切。十三部。凡文之屬皆从文。
1:35:02 臺北靈巖山雙溪小築第五屆護國息災百七中峰三時繫念法會首日紀念照 南無阿彌陀佛
2:20:00 《經義述聞·虞氏以㫄通說彖象顯與經違》:
2:22:15 隱復下,故后不省方。此謂「復」與「遘」通也。然經云:「雷在地,屯」,不云天下有風,何得以遘釋之乎?〈離·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虞曰:乾五之坤成坎,坤二之乾成離。離、坎,日月之象,故明兩作離。陽氣稱大人,則乾五大人也。乾二五之光繼日之明,此謂離與坎通也。然經云:「明兩作」,不云水洊至,何得以坎釋之乎?〈夬·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虞曰:下,謂剝坤,坤為眾臣,以乾應坤,故施祿及下。乾為德,艮為居謂剝艮。故居德則忌,此謂夬與剝通也。然經云:澤上於天,不云山附於地,何得以剝釋之乎?〈遘·象〉曰:天下有風遘,后以施命誥四左虞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